我的位置:首页 > 科技知识 > 《海洋科研 “蝶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海洋科研 “蝶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来源:发现百科 2024-10-07 0 人看过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海洋科研的崛起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早期的海洋科学探索到如今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征程从未停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将海洋科学研究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启了海洋科研的漫漫征程。组织...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海洋科研的崛起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早期的海洋科学探索到如今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征程从未停歇。image.png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将海洋科学研究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启了海洋科研的漫漫征程。组织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为中国海洋科学积累了第一批近海系统资料,如同在浩瀚海洋中点亮了一盏探索的明灯。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极地科考迈出了坚定的步伐。1985 年,第一个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 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同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启动,一系列海洋重大专项工程相继实施,我国海洋科研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 90 年代,中国科研机构积极加入 “世界大洋环流试验”“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等国际重大科学计划,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洋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 “建设海洋强国” 的重大部署,我国海洋科研自此迎来跨越发展阶段。“蛟龙” 号、“深海勇士” 号、“奋斗者” 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发成功,让我国具备了对深海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的强大能力。国家层面启动大科学工程,构建海底科学观测网络,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海洋装备升级和海洋科研的创新发展。

  载人深潜是实现 “深海进入” 的重要手段,其难度之大令人惊叹。全世界进入太空的约有 700 人,登月的有 12 人,而潜到万米海底的仅有约 40 人。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不断突破,从 “蛟龙” 号下潜深度突破 7062 米,覆盖全球 99.8% 的海域,到 “深海勇士” 号国产化率超过 95%,再到 “奋斗者” 号下潜到 1 万零 909 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三台载人潜水器的成功下潜海试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充分展现了我国深海探索的脚步在不断加快。

  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攻克万米深海难关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上海交通大学,87 岁的朱继懋教授带领团队,从一颗螺丝钉开始,历经 16 年研制出 7103 深潜救生艇。每次实验一做就是几个月,面对最难的密封圈对接,改方案就用了半年。第一次水下高压海试没人敢下,朱继懋教授亲自下潜试验。1987 年,7103 深潜救生艇终于研制成功,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奠定了基础。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71%,其中深海区域占据整个海洋面积的 84%。载人深潜的接力棒交到了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 702 研究所。从 2002 年国家 863 计划重大专项立项,启动 “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到 2012 年 “蛟龙” 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 7062 米,中国载人深潜用 10 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近 60 年才走完的路。“蛟龙” 号不仅培养了一支年轻的队伍,还积累了核心技术。随后,“深海勇士” 号和 “奋斗者” 号相继成功,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近千名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从能造到世界领先,我国载人深潜创新突破的脚步从未停歇。眼下,科研团队正在对载人潜水器进行新的技术升级,研制全通透外壳的新型载人潜水器,未来将用于水下考古、探测等领域。我国海洋科研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华丽的 “蝶变”。这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不懈努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我国海洋科研的壮丽篇章,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强大的科技力量。

  • 《海洋科研 “蝶变”: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24-10-070 人看过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海洋科研的崛起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早期的海洋科学探索到如今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逐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