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人才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如何培养真正的战略科学家、让更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以及破除科学家的 “35 岁焦虑”,成为了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
9 月 28 日,在第四届 “青年科学家 50² 论坛” 上,众多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指出科学家分为优秀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三种,当下中国特别需要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同时,他也毫不回避当前我国科研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如 “35 岁焦虑”、资源分配不均等。
“35 岁焦虑” 问题不仅是人才成长的必经锤炼,也反映出当前评价体制、成果归属机制和资源分配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韩启德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准确定位有组织研究、规定重大科研项目中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以及拍摄反映青年科学家困境的电影等。其中,改善科技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只有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遴选出来并培养好,才能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
在论坛上,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等科学大家也对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主要因素发表了看法。潘建伟认为,一方面拿到经费的年轻人容易 “思路散了”,另一方面年长科学家不能放心让贤。施一公则指出青年科学家面临科研经费获取、科技评价体系和学术方向确立之间的矛盾,并强调青年科学家中后期的坚持至关重要。窦贤康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努力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潘建伟还强调要为青年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土壤。
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培养青年科学家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样板。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等 14 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5 年内获奖者每人将获得 300 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这一奖项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经济支持,让他们摆脱生活压力,专注于科研,还激励了更多青年人投身科研。获奖科学家们表示,科学探索奖让他们有底气挑战不确定性更高但意义重大的课题,回归科研本身。
科学探索奖成功的原因在于评审真正以选才为己任,尊重青年人的兴趣。施一公和潘建伟分别举例强调了大同行讨论要基于科学精神以及给被评审人申辩机会的重要性。评价科学家的体系需要科学和公正,要有一颗公心。
对于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我们应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先,要做到公正公开,让更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示范,但这需要严格的制度和流程、科学家的自律和他律以及制度的创新和监督。其次,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能半途而废。腾讯推出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展现了科技向善的理念和重视基础研究的情怀,这种持续的努力值得敬佩。最后,科学需要重奖,但这并非全部。虽然重奖可以激励科学家,但还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土壤,让他们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总之,培养青年科学家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需要在公正公开、长期主义和科学重奖等方面共同努力,为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人才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科学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当今时代,人才无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如何培养真正的战略科学家、让更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以及破除科学家的 “35 岁焦虑”,成为了最为重...